【课程简介】
开设本课程,是希望人人都了解老子思想,共同探求中华文化传统的这一本源性人文经典。
本课程的突出特点在于它的课程定位,主要是:内容定位和方法定位。
本课程的内容定位是——讲析《道德经》81章文本。不脱离文本本身,在文本中寻找意义和逻辑,尽量避免讲课人对老子的随心所欲、经验主义式的解读。和课程内容定位相匹配的,是本课程的方法定位——遵循“以老解老”原则。常识告诉我们,“先有方法论,后有哲学”,因此,在方法上严谨一些,观点认识必然会更能自圆其说一点。在研究方法方面,本课程充分重视了以下四点:
第一,要尊重《道德经》是一部严谨、系统的哲学文本的文本属性,解读中要避免经验主义的牵强附会。
第二,要充分考虑到其善用文学修辞表达严谨的逻辑内容的语言风格,即其文学文本属性。对原文,要细读再细读,品味再品味,领悟再领悟,要重视老子诗意言语所承载的精微而又广大的逻辑内容。
第三,要与其他民族的对等的人文经典相互印证。理解《道德经》最大的难点,是不能确证一些关键章节是针对什么主题而发言的。如众说纷纭的老子第一章。这类问题,在《圣经》、《金刚经》、古印度的《奥义书》等经典中也同时存在,一些核心主题是共通的,可以通过对比关照来充分估价《道德经》一些章节的主题的可能的高度。
第四,要以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学术成果,尤其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解读老子的参照系。
相信将注意力集中在原文理解,坚持“以老解老”原则,并辅助以以上四种方法角度,虽不敢说必然可以接近老子“真义”,但我们一定能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老子。我们不要僵化枯燥、拒人千里之外的老子,我们要鲜活生动、智慧无量、值得终生信解受持的《道德经》。
【主讲教师】
张绍斌,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印度古代文学(奥义书、《摩诃婆罗多》等), 老子《道德经》。代表论文有:《老子之“道”和〈薄伽梵歌〉中的“原人”比较》(《南亚研究(季刊)》,2010年第1期);《“老子论道”与“老子所论之道”》(《大学生GE阅读(通识教育丛书第5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8。);《道德经》中的本体论和辩证法,(《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5期);《道德经》文本解读三则,(《汉字文化》2018年21期)。2011年完成天津市教委科研基金项目“《薄伽梵歌》与《道德经》比较研究”(项目批号20082221),成果引起过国内印度学界的关注,在“中印典籍互译工程”介绍中有提及。完成天津市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一般项目:《<奥义书>研究》(TJWW13-036)。2019年5月,以《古代印度数论思想研究——兼及<道德经>与史诗数论比较》专著书稿成果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