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让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深入了解汉字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本课程在学界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汉字文化课堂,旨在让更多的汉语学习者了解、认识汉字,弘扬中华文化。
【课程内容】
本课程共八个单元,内容包括: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介绍“最中国“、“最个性”汉字;讲授“汉字性质”的相关理论知识,从“对外”的视角进行汉字性质的再认识;宏观层面全景展现汉字字体的发展历程,微观层面解密个体字形的结构变化;理性认识汉字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的诸多问题;梳理汉字注音的历史,介绍汉语拼音方案的前世今生;介绍《说文解字》和“六书”,利用“六书”理论分析典型汉字的字形结构,挖掘汉字构造中的历史文化信息;从笔画、部件、整字三个层面认识现代汉字;结合相关量化统计对形声字系统进行全面解析,揭示其系统特征;回顾古代识字教材及识字教学方法,品味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课程每单元均配有单元测试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随时检查学习情况,梳理课程思路;另外还配有讨论作业,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思维,锻炼协作学习能力。
【课程特色】
追根溯源,探讨汉字文化功能 课程从历史背景及具体文化现象入手,探讨汉字构形、发展演变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并将汉字形、义扩展到文化领域,引导学生领略汉字的文化功能。
多维展示,多学科互相参照 在讲解中老师对汉字系统进行全景、多维展示,既追溯历史又关照现实,既体现汉字研究的最新成果,又涵盖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相互参照。
趣味互动,学习方式引人入胜 在教学设计方面,课程环环相扣,从趣味导入开始层层深入,并巧妙使用小练习、小动画等方式唤起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主讲教师】
于照洲,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2005年起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学院任教,主要讲授基础汉语综合课和汉字文化课,2006年到2007年在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教授汉语课程。于老师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曾获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翔宇教学奖二等奖,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研究方向为对外汉字教学,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2017年1月出版专著《汉字知识与汉字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于老师主持完成了校级教改项目“汉字文化课教学内容研究”及校级科研项目“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介入性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面向国际汉语教学的汉语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对外汉语数据库分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