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已结束,不允许加入和购买

第3次开课

开始:2020-07-09

截止:2020-08-15

课程已进行至

6/6周

成绩预发布时间 2020-08-14

期末考试截止时间 2020-08-12 23:55

教学团队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讲师
南京师范大学
讲师
南京师范大学
讲师

课程特色

视频(33)
作业(8)
考试(1)

『Dead Poets Society』

By Echo 2020-07-21 1731次浏览

先说老师在第一课开头提到的BAFTA奖,全称是“British Academy Film Awards”,即英国电影学院奖,相当于美国的奥斯卡。能获得如此有分量的奖,这部影片的艺术地位可见一斑。

然后说电影。

真的没想到第一课要讲的就是死亡诗社!我心头永远的白月光啊啊啊啊!

极致的情感与人文张力,令人内心quivering的words and phrases(原谅我这里实在想不出中文的表达),从来没有看过一部电影,每一幕都能让我觉得有落泪的冲动。

对我来说感动的不仅是结尾“O Captain, my captain”的片段:

第一堂课上Keating鼓励他们撕书的反叛;

男孩们深夜溜出公寓在黑暗的洞穴中诵读诗歌;

Keating忽然凑近来低声说“要让诗歌像蜜一样从你的舌尖滴落”;

每一幕回忆起来都是那么鲜活。

帅气的男孩们彷佛此刻就站在我眼前,穿着西装制服,在英伦田园的风中奔跑着,诵读莎翁的Sonnets。

我知道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部电影最经典的是Keating的人物形象,是他如何点亮了一盏人生的灯,所以才令结尾的告别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可是对我来说,最感动的不是结局,而是过程。

我喜欢Keating关于文学,艺术,哲学那些戏剧化的教学,还有关于人生直击内心的质问,以及那些富有人文主义色彩的警句:Carpe diem, Seize the day.

之所以忽然说了这么多有的没的,是因为最近实在过得很艰难。

其实要论客观情况也不能说比之前有了很大变化,只是主观上颓靡了很多,甚至开始怀疑一切事情的意义。

大概是长大之后开始向生存妥协,满眼都只有地上的六便士,连以前最爱的文学和写作也开始抵触和反感了。

没想到今天上这门课竟然有机会看到对这部电影的赏析。感觉像是回到了以前的时光,那时候对生活偶尔还有着澎湃的激情哈哈哈。

总之给大家强烈推荐这部电影,有机会一定要看!

默默地发个帖子,鼓励自己一下,也希望自己能够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我从不觉得六便士比月光低廉在哪里,但快乐一定是生活的必需。不管抬头欣赏月亮也好,还是顾着低头捡钱也好,希望大家都能拥有自己的意义和满足。

15 回复

  • Echo 2020-07-22

    在1.2中老师所讲的Kevin J.H对于Keating在诗歌学习教学方法上的批评,特别是anti-intellectual的评价,我是非常同意的。

    但这也是这部电影动人的地方——它用强烈的情绪输出替换掉了学究的问题考证。

    可是单纯情绪并不能带给人力量,只有真理和思考才可以。

    我认为我可能要重新看待这部电影了。或许它在我的心中无形中被过度美化了。

    回复
  • Echo 2020-07-22

    关于Neil的悲剧,我认为不是教育的错,也不是他父亲的错(虽然我以前一直觉得他父亲是那个应该被blame的人)

    而是Patriarchy社会造成的悲剧

    我们作为观众对Neil共情,是因为情节是从Neil的角度展开的

    如果换一个角度呢?

    这次看解说的时候,我注意到Neil父亲说了一句话:I made a great many sacrifices to make you here

    如果从父亲的角度,展现出他为了Neil的前程所做的一切,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样的结局呢?

    我收回之前对于死亡诗社的高评价。

    我现在认为,这部电影尽管在艺术性和戏剧性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但它并没有一个很好的现实导向。

    它把剧中人物的冲突表现为一种除了死亡无解的悲剧,这样的情节设置固然很具有鼓动性和美学价值,但现实并不是这样的。

    事实上,我不认为家长把教育的目的看作是get a well paid job有任何问题。

    马哲都说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有能力直面社会现实的人,才有谈论individual growth的资格

    收起
    • masterDG 2020-07-27
      A well paid job是相对的,对某些人来说,其感兴趣专业的就业空间极其渺小;这就看他们是为了融入社会立足还是朴实地遵从他们的内心。
    • Echo 2020-07-27

      (捉住一只大佬!)

      您说的很有道理,不过从这个问题继续延伸下去,就要谈到社会福利制度和教育以及就业体制了。

      太深了,还是不谈了。

      虽然说人定胜天,但是对于无法改变环境的个人,从来都只有适应环境一种选择,这就是作为individual的渺小和无奈了吧。

      感慨一下~

  • Echo 2020-07-22

    当然更让我觉得讽刺的一点是,在国外的时候,和本地人聊天,经常有本地人和我说中国家长要求孩子一定要做lawyer啊doctor啊才行

    太严格了

    看了电影才反应过来,明明大家都彼此彼此嘛~

    收起
    • masterDG 2020-07-27
      时代的烙印吧,根深蒂固的思想难以改变。不过国外那种严格要求是建立在培养、深化课外兴趣爱好之类基础上的,而非强调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刷题”。也就是说,“彼此”的性质不一样。
    • Shaelyn 2020-08-04
      与来自不同cultural Background的人接触多了,会发现彼此之间的差异并不是那么大到无法想象。很多其实是由社会体制之间的共性决定的
  • Echo 2020-07-22

    我认为Neil性格中的软弱是源于他父亲的教育模式,所以我还是觉得这是Patriarchy的悲剧。

    在强势父母的养育下,孩子即使在成年后也很难生出直接的反抗意识,那种面对父母如同面对权威的感觉是深入骨髓的。如果不是刻意训练,恐怕一生都很难摆脱。

    我对neil共情很深,因为我也成长在这样一个家庭里。

    Neil的死在他身上,是冲动的结果,也是命运的使然。

    幸好不是真实的人物,不然太难过了。

    可是真实的世界里,这样的故事又少吗?

    回复
  • Echo 2020-07-22

    说起来,有没有人觉得1.3课里面那个Walter Whitman的照片有点像甘道夫……

    收起
  • Shaelyn 2020-07-22

    赞同楼主。

    事实上有一点放在现实中很矛盾的地方在于:Keating也是Welton的毕业生,并且后来从牛津毕业(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

    所以,可以说Keating本人就是Welton成功的典范。

    何况Welton最多算是和现实中的Eton college一样的贵族学校,各方面的要求虽然严格,但也并没有严格到多严重的地步……比起衡水那种灭绝人性的管理差远了……

    可能电影中有夸张的成分,但我实在不觉得两种教育模式的冲突能升级到多高……

    而且说白了……这些所谓的冲突和普通人根本没什么关系好吧……真正的普通人恐怕连里面private school的校服都买不起……

    说来说去无非还是老套的“眼前的苟且”还是“诗和远方”咯

    但电影还是好电影,毋庸置疑,依旧喜欢。

    回复
  • Shaelyn 2020-07-22

    再补充一点,就是事实上,单纯凭借一己猜测就认为Welton抹杀了孩子们对于知识索求的passion是不正确的。

    我记得在影片开头好像有一幕,就是在晚自修的时候,有一个高个子男生自己做了一个简陋的可以接收收音机电波信号的装置,成功接收到了电波,然后在老师进来之前藏了起来。

    反正让比那个男生大了n多岁的我照着说明书做也不敢说我就一定能做出来。

    之所以对这一幕印象深刻,是因为当时看到这一段,我一度以为这个学校是个天才学校,完全没往纪律严格的方面想。

    这是否也能够证明,对真正的知识渴求的欲望从不会被轻易抹杀?

    总之,我认为对于这部电影明明有更深刻的东西值得探讨,而不是单纯地把两种教育模式对立起来进行comparison

    收起
    • masterDG 2020-07-27
      现在看来应该是精英学校中的特例。就中美而言,绝大多数美国学校和一部分中国学校都很赞同学生的自主性,即让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大赛之类的活动。
  • Cao 2020-08-09

    这个电影评分比较两极化,褒贬不一。

    但其艺术成就是足够高的

    回复

添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