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已结束,不允许加入和购买

第3次开课

开始:2019-09-01

截止:2019-12-07

课程已进行至

14/14周

成绩预发布时间 2019-12-06

期末考试截止时间 2019-12-05 23:55

教学团队

河北师范大学
教授
河北师范大学
教授
河北师范大学
副教授
邢台学院
副教授
河北师范大学
副教授
河北师范大学
讲师
河北师范大学
助教
助教

课程特色

视频(60)
PPT(31)
作业(29)
讨论(12)
文档(28)
考试(1)

What should we do to develop our ability of analyzing the rhythm of a poem?

By 张香楠 2019-11-22 168次浏览

教师的答案

  • 张青梅 老师 2020-04-25

    首先要初步讀懂詩,至少要看懂詩的大意,并根據理解進行朗讀或實際或默讀,然後按實際讀出的音劃分出重音音節和輕讀音節,切要時還有次重音節﹔晒最後找出佔多數的音步,進行歸納劃分。一般來說,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副詞等),要重讀﹔虛詞(包括名詞、冠詞、介詞等),要輕讀。但實詞輕讀,虛詞重讀,虛詞重讀的情況也不少。切忌按固定的框框去硬套﹔如,知道十四行詩多是抑揚格,於是見到十四行詩就按抑揚格劃分音步,甚至照這樣的劃法來理解詩意和朗,這樣就本末倒置了,因為在實際應用中會出現許多變化。像莎士比亞在他的第116首十四行詩中,第一行就用了兩處揚抑格,兩處揚抑抑格,以表示對舊制度抗爭和對世人的勤戒﹕

    Let me︱ not 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

    Admit︱ impediments.︱

    如果只是接固定的模式去硬套不同的詩,劃分音步的義就不大了。劃分音步的目的之一是要看到詩人在一個總的韻律之內有那些變化。一般來說,凡是音步有變化的地方,都是較重要或關鍵的地方。這樣,回過頭來再讀這首詩,就會有一些新的理解,體會到詩人的用意和運用變化之妙。全篇只用一種音步的詩是罕見的,當然兒歌一類除外。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實詞都重讀,所有虛詞都輕讀。考慮對詩的理解和韻律兩種因素,個別的實詞可以劃分為輕讀音節,有些虛詞可以劃分為重讀音節,這在日常口語中也不鮮見。即使是重讀得很重很慢,有的讀得較輕較快。這樣就出現所謂“主要重讀音節”(primary stress)和“次要重讀音節”(secondary stress)的區別。如I want to go 這句話有兩個抑扮格音步,want和go都是重讀音節。但在實際朗讀時,want比go要朗讀得弱些,成為次要重讀音節。這句話應這樣劃音節﹕

    I want︱ to go.︱。又如,彭斯的詩句“我愛人像紅紅的玫瑰”應劃為﹕

    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原本是介詞的like,這裡可以讀得重些,

    變為次重音,第二個red也成為次重音節。這行詩佔主導地位的步音是抑揚格﹔最後一個音步是揚揚格,起了強調作用,其中的次重音讀音節增加了詩行的抑揚格頓挫音樂美感。

    總之來說,不變中有變是一切藝術的規律,詩也如此。從本書其他各章節例詩的討論中,還可以具體看到一些各種音步變化所產生的不同效果。

    回复

2 所有答案

  • 曾佳 2019-11-25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 poetry is one of most difficult and taxing exercises in literature. A single poem can hold many different meanings for people, and there is no one correct way to read a particular poem. If you’re tasked to analyze a poem, or if you want to find the meaning of a poem that you really like, here are some ways to do it.

    回复
  • 张青梅 老师 2020-04-25

    首先要初步讀懂詩,至少要看懂詩的大意,并根據理解進行朗讀或實際或默讀,然後按實際讀出的音劃分出重音音節和輕讀音節,切要時還有次重音節﹔晒最後找出佔多數的音步,進行歸納劃分。一般來說,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副詞等),要重讀﹔虛詞(包括名詞、冠詞、介詞等),要輕讀。但實詞輕讀,虛詞重讀,虛詞重讀的情況也不少。切忌按固定的框框去硬套﹔如,知道十四行詩多是抑揚格,於是見到十四行詩就按抑揚格劃分音步,甚至照這樣的劃法來理解詩意和朗,這樣就本末倒置了,因為在實際應用中會出現許多變化。像莎士比亞在他的第116首十四行詩中,第一行就用了兩處揚抑格,兩處揚抑抑格,以表示對舊制度抗爭和對世人的勤戒﹕

    Let me︱ not 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

    Admit︱ impediments.︱

    如果只是接固定的模式去硬套不同的詩,劃分音步的義就不大了。劃分音步的目的之一是要看到詩人在一個總的韻律之內有那些變化。一般來說,凡是音步有變化的地方,都是較重要或關鍵的地方。這樣,回過頭來再讀這首詩,就會有一些新的理解,體會到詩人的用意和運用變化之妙。全篇只用一種音步的詩是罕見的,當然兒歌一類除外。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實詞都重讀,所有虛詞都輕讀。考慮對詩的理解和韻律兩種因素,個別的實詞可以劃分為輕讀音節,有些虛詞可以劃分為重讀音節,這在日常口語中也不鮮見。即使是重讀得很重很慢,有的讀得較輕較快。這樣就出現所謂“主要重讀音節”(primary stress)和“次要重讀音節”(secondary stress)的區別。如I want to go 這句話有兩個抑扮格音步,want和go都是重讀音節。但在實際朗讀時,want比go要朗讀得弱些,成為次要重讀音節。這句話應這樣劃音節﹕

    I want︱ to go.︱。又如,彭斯的詩句“我愛人像紅紅的玫瑰”應劃為﹕

    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原本是介詞的like,這裡可以讀得重些,

    變為次重音,第二個red也成為次重音節。這行詩佔主導地位的步音是抑揚格﹔最後一個音步是揚揚格,起了強調作用,其中的次重音讀音節增加了詩行的抑揚格頓挫音樂美感。

    總之來說,不變中有變是一切藝術的規律,詩也如此。從本書其他各章節例詩的討論中,還可以具體看到一些各種音步變化所產生的不同效果。

    回复

添加答案